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广禾配资,欢迎点击右上角的“关注”按钮。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这篇文章能为您带来愉悦和舒适的阅读体验。
“解决中国战争,我只需要三个月。”
在“七七事变”爆发后,日本裕仁天皇召集了五相会议,会议室内,陆军大臣杉山元信当众向天皇信誓旦旦地保证,很快便能结束这场战争。
随后,日本对中国展开了更加猛烈的军事攻势,中国境内的大部分城市相继陷落,南京、平顶山、平阳等地接连发生惨无人道的屠杀事件,令无数中国百姓流离失所,饱受战火摧残。
然而,这个疯狂妄图吞并中国的日本,为何独独对福建和陕西两省网开一面,未曾全面攻占?
有人认为这两个地区贫瘠,资源匮乏,没有战略价值;也有人说这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但事实真是如此吗?日本真的会轻易放弃这两块重要的土地吗?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
日本深信军国主义思想,坚信“国家发展必须依赖对外扩张”,中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自然成为他们垂涎的目标。再加上此前战无不胜的骄傲自信,日本军队于1931年发动了“九一八事变”,迅速占领了中国东北三省。
展开剩余90%蒋介石推行不抵抗政策,使日本人看到了征服整个中国的希望,遂产生了所谓“用三个月时间灭亡中国”的狂妄论调。
随后,中国大部分城市落入日本之手,日本军队开始疯狂掠夺资源,中国老百姓被迫流离失所,成为无数战争难民。
然而,哪里有压迫,哪里就会有反抗。政府的无作为,激发了百姓自发的抗战意志,中国共产党便是在这种背景下迅速壮大。
然而,面对这样的反击,一直高奏凯歌的日本军人如何能容忍?他们追加军费,准备一举攻下中国,力求速战速决。
试问,一个不断向中国战场投入大量兵力的日本,怎么可能轻易放弃福建和陕西这两个关键省份?
回顾历史,日本曾攻占福建省的福州和厦门,但陕西则没有被日军成功占领。这里面到底隐藏着怎样的原因呢?
不少网友提出了正确的看法:福建和陕西确实凭借地形优势易守难攻。先来谈谈福建。
福建地处沿海,拥有天然港口,与台湾隔海相望。彼时,台湾早已沦陷于日本之手,占领福建对日军意义重大:既能利用福建港口向前线不断输送军资和兵力,也能切断中国军队的海上运输线。于是,日本迅速拿下了福州和厦门两大海港。
占领福建后,日本甚至利用当地港口开展鸦片生意,妄图通过毒害中国百姓加剧民族灾难。
然而,当日军欲继续向福建内陆扩张时,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顽强抵抗。福建多山丘陵地形复杂,成为地方游击队的天然掩护,打得日本军人措手不及。日军坦克和大炮在此地无法发挥作用,福建“优越的地理条件”反而令日军的机械化武器几乎失效。
失去了武器优势且对地形极不熟悉,日本军队逐渐萌生退意。再加上福建矿产资源贫乏,粮食产量有限,耗费大量兵力并不划算;同时广禾配资,日本在国际战场接连遭遇挫败,因而放弃了进一步进攻福建其他地区。福建剩余七个市未被完全占领,侥幸逃过一劫。
与福建情况不同,陕西虽未被完全占领,但经历的战火更加惨烈。
陕西位于中国内陆,毗邻山西、河南、四川等八省,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更重要的是,延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根据地,是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的居住地。
占领陕西,日军便可直达重庆,威胁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总部。
蒋介石拥有精锐部队和强大权力,自然成为日本军方的心头大患,除掉蒋介石成为日本战略的重要目标。
虽然陕西有黄河和秦岭作为天然屏障,以及“天下第一雄关”潼关的守护,但对拥有空军优势的日本来说,这些天险并非不可突破。
因此,日本对陕西发起了长达七年的猛烈进攻。据陕西省档案局统计,日军共出动飞机3789架次,轰炸567次,投下炸弹达1.361万枚,造成当地死亡4331人,负伤5742人,房屋损毁4.38万间。
尽管如此,频繁的轰炸仍未能攻破陕西防线,日本未能实现占领。由此可见,日本不是没有攻打陕西,而是攻不进。
陕西之所以能坚持这么长时间,除了险要地形外,还有一个“邻居”——洛阳的顽强抵抗。
陕西四通八达,地处内陆腹地,而洛阳距离陕西北部不足370公里,掌控洛阳几乎等于打开陕西大门。
因此,洛阳成为日军疯狂进攻的焦点,但守军却不得撤退,必须守护领导人安全。
1940年,日本空军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空袭:2月27日,108架飞机整日轰炸;两个月后又投掷毒气弹和燃烧弹;5月初,80架飞机持续轰炸10小时,几乎将洛阳夷为平地。
一位洛阳守军师长回忆道:“我们原有十万大军参加战斗,最终只剩下1000人。”每次提起此事,他都忍不住泪流满面。长年铁血无泪的军人,也难以承受这般惨烈的战争洗礼。
当时,洛阳周围城市已被日军占领,援军和物资被切断,孤城成名副其实的孤岛。
守军顽强抵抗,耗尽弹药,仍未击退日军。原本承诺支援的部队迟迟未至,最后连普通百姓也加入战斗,但洛阳最终还是陷落。
洛阳陷落后,山西挺身而出,成为陕西的最后屏障。
蒋介石和毛泽东调动大量兵力支援山西,阎锡山的晋绥军、八路军和国民党中央军在此汇合,国共两党首次大规模合作。
这场持续一个多月的激战因双方配合欠佳而未能形成合力广禾配资,结果以中国军队惨败收场,3.5万人被俘,伤亡4.2万人,日本损失却不足3000人。
蒋介石称这次战役为“抗战史上最大耻辱”。
尽管失败惨重,这场战役有效拖延了日军的进攻速度,显示了中国军人保家卫国的坚定决心,粉碎了日本所谓“三个月征服中国”的狂妄幻想。
山西失守后,陕西面临巨大压力。
不同于山西军队的简单囤积,陕西防守吸取教训,统一指挥,精心布防,堪称固若金汤。加之黄河天险阻挡日本重武器渡河,强攻即是活靶,日军多次进攻均被击退,损失惨重。
有人疑问,既然形势危急,为何领导人不转移以避开风险?
一方面,其他地区几乎被日军占领,转移路线极其危险,极易遭遇生擒;
另一方面,陕西不仅有天险保护,还是中国军队最大的粮仓。
当时中国大部分地方已被日本搜刮殆尽,唯有陕西尚存较为富裕的资源和粮食产量,苏联支援物资也通过陕西运入前线。
如果陕西失守,军队将无粮可用,难以支撑战斗。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原因:国共双方都在陕西倾注了大量心血。
共产党在此设立抗日红军大学,培养出了林彪、罗荣桓等众多杰出将领;国民党则在汉中和西安开设黄埔军校分校。
陕西不仅是军官摇篮,更是征兵重地,每年征兵人数达160万。
如此重要之地若落入敌手,将产生极其严重的后患,无数投敌者成为日本的帮凶。无论如何,中国人都必须坚守陕西,不让其落入他人之手。
然而,再多兵力也难以抵挡日军一次次进攻。除了固守陕西的军队外,其他地方几乎抽调不出援军,缺乏后援。若援军不到位,这些士兵也难以坚持到底。
虽多次交战,中国军队损失不大,但长期僵持,终究难逃被攻破的危险。
幸运的是,天无绝人之路。在中国军队最艰难时刻,局势突然出现转机。
大批日本兵被紧急调离,几个师团仓促撤走,极大缓解了守军的压力。
那么,这些日军兵力去了哪里?为何突然放弃陕西这块重要军事重地?
为了迅速攻占中国,日本几乎将三分之二的兵力投向中国战场。但日本是个野心极大的国家,虽为亚洲工业强国,却远远不及美国。
未攻下中国,日本便挑起了与美国和同盟国的战争,顿时树敌无数。
日本钢铁和石油等重要资源全靠美国进口,美国断供令日本陷入能源危机。为迫使美国恢复供货,日本偷袭珍珠港,直接激怒了美国。
这样一来,日本多了一个强敌,面对多线作战的压力,日本不得不从中国战场抽兵,投入对美战争。
对美战争极其惨烈,日本兵几乎是必死无疑,后期连“娃娃兵”、朝鲜、马来西亚战俘及皇协军都被征召上阵,足见其兵员匮乏。
即使如此,日本仍难以保证在中国战场上的优势,更遑论大规模攻城掠地。
因此,陕西得以幸免,虽遭百余次轰炸,但日军终未踏足其境。
中国守住了革命根据地,获得了喘息的机会。回望历史,清楚地表明日本并非轻易放弃福建和陕西,而是因为实力有限,无法全盘控制。虽然部分地区经济价值不高,但其军事战略价值不可忽视。
长达十四年的抗战中,中国伤亡人数超过3500万,且此数字尚不完全统计。为铭记国耻,国家在小学教材中明确记载了这一惊人数字。
战争的残酷在中华民族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阴影,看到无数鲜活生命惨死敌手,连生于和平年代者也禁不住潸然泪下。
抗战英雄的事迹令人敬仰,他们无声诉说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提醒我们勿忘国耻,为国家贡献力量,是对英烈最好的尊重。
网络上长期流传“日本未侵占陕西和福建”的错误说法,许多人信以为真并广泛传播,这难免令为国捐躯的英雄们心寒。
更有网友担忧,这样的谬论是否会误导学生,对此是否应加强历史教育,增设相关历史节目?您对此持何看法?
发布于:天津市名鼎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