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研究军史资料或观看战争题材的影视剧时,除了常见的正规部队番号融可赢,如第1师、第2旅、第6团等,往往还会看到一些特殊的编制形式,例如新编军、暂编师、独立旅、特务团等。这些编制在当时的军事体制中,既具有特殊性,也具备普遍性,成为了军队体系中不可忽视的现象。
“特殊性”是因为这些部队编制往往并非常态,而是在特定历史或政治背景下的产物。至于“普遍性”,则是因为各支部队都有不同的“特殊情况”,当这种特殊现象广泛存在时,它便成为了普遍的特征。
举个例子,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前,第29军的番号看上去和第28军、第30军一样,都是正规军队,结构上并无特殊之处。然而,华北的第29军实际上并非普通的正规军,它和四川的刘湘第21军一样,更像是一个代表地方力量的“超级军”。在没有进行军队整编之前,刘湘的第21军拥有足足125个团,随后在川康整编过程中,经过长时间的协商和博弈,最终将一个军拆分成了三个军,外加2个独立师和7个独立旅,总兵力依然达到60个团,规模庞大。
展开剩余79%同样,宋哲元的第29军起初的编制只有两个师,但在1933年长城抗战后,随着战局的发展,其规模迅速扩大。除了原本的第37师和第38师外,还成立了新的第132师,刘汝明的暂编第2师也更名为第143师。此外,还加入了骑兵第9师和骑兵第13旅。如此一来,第29军的整体实力便变得异常强大,尤其是在扩编独立旅方面。短短几年的时间里,第29军便新增了8个独立旅。
这些独立旅分别是:独立第25旅、第26旅、第27旅、第28旅、第29旅、第31旅、第39旅、第40旅。大多数独立旅的编制与正规旅相似,通常由2个步兵团和一个直属特务连组成,兵力大约在4000人左右。然而,独立第39旅和独立第40旅有所不同,前者除了2个步兵团外,还设有一个特务团,后者则设有一个特务营,因此它们的兵力也比4000人多出了几百到一千人不等。
光是这8个新扩编的独立旅,其兵力就超过了3万多人,几乎与一个正规军的规模相当。令人以为,这些部队或许是完全独立、由第29军军部直接指挥的。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军部并没有能力直接指挥如此众多的直属部队。当第29军的兵力大幅扩充后,便出现了各个师的编制改革。例如,一些师长提出将本部从原来的3旅6团扩充至4旅8团制,然而这一提议在军内引起了不小的争议。由于第29军内部存在不同派系,最终的解决方式是:四个师都采用统一编制,即每个师下辖4个步兵旅。
为了实现这种平衡,部分独立旅被调入各个步兵师中。例如,冯治安的第37师原本有第109旅、第110旅、第111旅三个正规番号旅,为了凑齐四个旅的编制,便将独立第25旅划归该师;张自忠的第38师原本辖有第112旅、第113旅、第114旅,同样为了凑编制,将独立第26旅划归该师;赵登禹的第132师本来只辖有第1旅和第2旅,缺少两个旅,于是将独立第27旅和第28旅划归该师;刘汝明的第143师则将独立第29旅和第31旅分配给了该师。
从编制情况来看,第29军的四个师最初并不相同。第37师和第38师原本就有三个正规番号旅,而后来成立的第132师和第143师,则在步兵旅的编制上存在缺口,仅有第1旅和第2旅。为了补齐编制,第37师和38师各自分配了一个独立旅,而第132师和143师则各自获得了两个独立旅。这样,剩下的两个独立旅——独立第39旅和独立第40旅——依旧由第29军军部直辖。
这两个直辖的独立旅也有所不同,它们有着一定的独立性,且各自编制上与其他独立旅不同,分别多了一个特务营和特务团。在第29军的整体编制中,除了四个步兵师下辖的四个正规步兵旅外,军部还直辖有特务旅、骑兵第9师、骑兵第13旅,以及上述的两个独立旅。
或许有些人会想,既然这些部队挂着“独立”旅的名头,那么它们一定是第29军自行扩编、而且南京方面并不承认的部队。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虽然这些部队确实是第29军自行扩编,但南京方面早已知晓并认可其存在,且这些独立旅的番号也是由南京正式批准的。只不过,南京方面对于第29军的扩编并不十分满意,虽然表面上承认其编制正规,但并不愿给予更高级或更正规化的番号。南京方面并未完全接受第29军的扩编,部分原因是第29军本身带有很强的地方性独立性,并未完全听从中央命令。
南京方面虽然给予第29军一定的武器、军费支持,但这种支持是有限的,特别是在武器装备和军费方面。南京虽然供给了第29军8门炮、2000支步枪以及400万发子弹,但这些支持也有度,且并非完全满足其需求。编制方面,南京一方面承认其正规性,但又没有完全赋予它更多的步兵师番号。
第29军的大量独立旅,正是在这种“矛盾”与“拧巴”之中诞生的。直到全面抗战爆发不久,第29军才被正式升格为第1集团军,各部队正式并入中央军的体系,独立旅逐渐解散融可赢,并整编成新的步兵师和旅,继续在战场上发挥作用。
发布于:天津市名鼎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