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6月25日鼎东策略,十余万朝鲜人民军突然从北方发起进攻,迅速南下,标志着朝鲜战争的爆发。最初的攻势极为猛烈,朝鲜人民军在短短几天内便先后攻占了汉城、大田、木浦、晋州等多个重要城市。
在朝鲜人民军最强势的阶段,他们甚至成功击溃了美军第24师,俘获了该师师长迪安,并占领了朝鲜半岛大部分的土地,几乎控制了92%的人口。看起来,南朝鲜和美军似乎难以抵挡,胜利已经唾手可得。
然而,很多人把朝鲜人民军的失败归结为美军的仁川登陆,认为这是决定胜负的转折点。事实上,人民军能够在初期取得如此大的胜利,主要还是由于敌方的混乱与无准备,而非其战术上的优势。战局的根本问题早已埋下,只是暂时的表面胜利掩盖了这些缺陷。
随着美军逐渐调整过来,朝鲜人民军的指挥问题开始暴露无遗,仁川登陆并不是击败他们的唯一因素。即便没有这次登陆,朝鲜人民军也未必能最终胜利。
回顾6月25日的战争爆发当天,南朝鲜几乎毫无准备。尽管双方早有过多次摩擦,南朝鲜从未考虑过会发生全面战争。更令人惊讶的是,在朝鲜人民军已向南推进时,南朝鲜政府仍然不清楚情况,甚至宣布“战争并未发生”,以避免激怒金日成。这种对局势的无知和迟钝导致了南朝鲜的被动挨打。
展开剩余81%而尽管朝鲜人民军早已准备充分,他们在战术上的表现并不出色。尤其是他们过于乐观地认为能在汉江以北彻底歼灭美军与南朝鲜军队,但战争的走向显然无法如他们所愿。随着战局进展,许多战斗计划都是临时调整的,缺乏前瞻性。
在具体的战术安排上,人民军的表现也显得极为呆板。在汉城战役中,第一军团下属的第三和第四师团承担了主攻任务,这两个师团在苏联顾问的帮助下接受了训练,装备也很先进,尤其是大量苏联提供的T34坦克。但这些部队几乎没有战争经验,在战斗中只能进行单纯的正面冲锋。尽管南朝鲜的反坦克武器不足,人民军依旧占据优势,并于6月26日晚占领了议政府。
但即便占领了重要的战略位置鼎东策略,情况并未迅速扭转。第一军团的指挥官金雄并没有趁胜追击,而是下令部队停下休整。更糟的是,他们没有做好足够的防范工作,导致南朝鲜第7师的夜袭,使得人民军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金雄为何没有继续推进?原因在于,他的指挥思想过于呆板。根据战前计划,第一军团拿下议政府后,第二军团应从春川方向进攻并与第一军团合力推进。然而,金雄得知春川一线的抵抗非常顽强,第二军团难以迅速突破。金雄担心贸然推进会遭遇合围,因此迟迟没有做出决定。这种过度谨慎的态度,反而错失了宝贵的战机。
第二军团的问题同样显而易见。尽管他们依靠装备的优势进行猛烈冲击,却没有考虑到南朝鲜的防御工事。春川一带的战斗显得异常艰难。虽然第二军团的第7师突破了防线并向汉城进发,金光侠指挥的部队却迟迟没有打破眼前的阻力。为了“保护”自己的声誉,金光侠甚至下令第7师折返支援第2师,这一决定导致了汉城包围圈出现空隙,南朝鲜部队得以撤退。
尽管朝鲜人民军中有一些精锐部队,例如第5、第6师团,这两支部队曾经是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的一部分,拥有丰富的战斗经验,但金日成更倾向于使用自己的亲信,派遣这些精锐部队去执行一些不重要的任务。比如,进攻翁津半岛和东海岸等并非战略重点的地方。
如果这些精锐部队一开始就承担主攻任务,可能会让南朝鲜的损失更加惨重。不过,金日成的考量并不只是战场上的胜负,他也在意如何维护自己的威信。因此,这些经验丰富的部队被浪费在了非关键的战场上。
尽管朝鲜人民军在汉城取得了胜利,但他们并未彻底摧毁南朝鲜军队,且由于自身损失较大,急需休整,错失了追击敌人的良机。随后的一系列战斗,朝鲜人民军的表现也显得乏力,战术显得呆板,极少有精彩的突破。
从整体战术来看,朝鲜人民军的作战方式较为类似苏联的“钢铁洪流”战术:依靠大规模的兵力推进,虽然气势浩大,但实际上并未有效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解放军的“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理念,强调的是人的重要性,而不仅仅是占领土地。
朝鲜人民军攻势的效果逐渐减弱,这部分由于美军的反应。美军迅速将大量装备运送到朝鲜,增强了他们的反坦克能力。同时,美军还通过空中优势不断压制朝鲜人民军,导致朝鲜的T34坦克损耗惨重。
但朝鲜人民军依然能够造成南朝鲜较大的损失,这主要是由于南朝鲜的指挥更加混乱。南朝鲜高层的错误决定,比如炸毁汉江桥,导致部分南朝鲜军队被困,整个军队的士气也因此大幅下滑。在战斗中,南朝鲜军队的战斗意志并不强,像美军第24师的师长安迪被俘,也是因为南朝鲜部队的拖后腿。
当朝鲜人民军的主力部队南下至釜山防线时,战局发生了转折。朝鲜人民军的损失已经过半,疲惫不堪,后勤补给也捉襟见肘。与此同时,美南联军在釜山防线的人数已经是朝鲜人民军的两倍,并且拥有源源不断的物资供应,完全具备反击的能力。
美军的策略是通过“吸引”朝鲜人民军,利用仁川登陆来进行夹击。虽然中苏两国不断警告金日成要警惕美军在后方的登陆,但金日成因一时的胜利心态,未能听取这些警告,继续逼迫前线部队推进,并从北方调派新兵。
这些新兵普遍缺乏战斗经验,甚至没有经过训练,因此在前线并未形成有效的进攻力量。此时,朝鲜人民军已像是一座即将倒塌的危楼,仁川登陆的成功,正是将这座楼推倒的致命一击。
9月15日,麦克阿瑟指挥的7万多“联合国军”在仁川发起了进攻,人民军驻守的守卫部队仅有3000多人,很快就被突破。金日成试图派遣坦克支援,但美军空中优势太过强大,坦克几乎成为了靶子。仁川一战成功后,釜山一线的美军开始反攻,朝鲜人民军遭到两面夹击,最终仅有约一万多人成功突破包围回到北方。
总结来说,朝鲜人民军的失败并非偶然,指挥层的许多错误决定已在战前埋下了隐患。仁川登陆只是这个失败的最后一击。若当初朝鲜高层能够更加精准地调兵遣将、更加周全地制定战术,战争局势也许会大不相同鼎东策略,麦克阿瑟也未必能够如愿以偿地名扬天下。
发布于:天津市名鼎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